人民网
人民网

让文明之光照亮复兴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4-06-09 06:09:17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九曲黄河气势磅礴、滚滚长江奔涌不息、万里长城蜿蜒巍峨、京杭大运河贯通古今……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中华文明,延续着千年文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

  话语深情,嘱托殷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文明之光照亮复兴征程。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显著提升,千年文脉赓续绵延,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木板墙、花格栅、石库门。浙江金华兰溪市诸葛镇,近千年历史的诸葛八卦村,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村内有明、清等时期的古建筑300多幢。

  时至今日,诸葛八卦村里人人都是文保员。

  甫一进村,一个大红色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微缩模型,在白墙灰瓦间格外显眼。那是孔明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诸葛文仓创新的孔明锁玩具。

  “孔明锁制作、诸葛中医药,入选省、市级非遗,村里的文创产品远销海外。”诸葛文仓笑着说,“村民是古村落保护者,也是受益者。”

  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浙江文化遗产保护时专门提到了八卦村:“有的新农村恰恰是要保持历史原貌的古村落,如兰溪的八卦村等,就是要保护它的原貌,体现它的历史美,不能去破坏它。”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大保护力度,加快抢救速度,切实保护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秉持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在地方考察时常常调研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反复叮嘱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时强调。

  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古老典籍,在此“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兰台洞库,泛黄的纸张、隽永的墨迹,无声讲述着中华文明的长河浩荡。为了让很多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得以保藏,国家版本馆开创性地建设了洞库以安全永久保藏珍贵版本资源。

  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介绍,中国国家版本馆的规模和条件在版本保藏史上达到新高度,截至今年3月,共收藏版本3200多万册/件。

  “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强调。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

  河南安阳,在铁西路附近的一块考古工地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50多名考古工作者,拿着手铲不断重复着刮面、画线等步骤,聚精会神,小心翼翼。

  王含元是一名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博士,去年9月投入殷墟考古现场发掘,“我希望能运用所学知识,为进一步揭示、呈现、还原出全面鲜活的商代文明贡献力量。”王含元说。

  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在这座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考古类博物馆中,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步入四川三星堆博物馆,葱茏绿树掩映的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身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或手持工具伏案修复,或盯着电脑分析数据,或围坐在一起探讨修复方案。

  “这里主要负责三星堆6个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保护清理和修复工作。”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文物保管部部长余健介绍。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考察时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真切感受到总书记的关心,文化传承定能后继有人。”余健颇感欣慰的是,三星堆博物馆已有很多90后、00后加入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

  采用高分子绷带等新技术提取整根象牙;运用3D打印技术,为大质量青铜文物穿上硅胶膜制作的“软猬甲”;同位素追踪溯源技术,为文物来源研究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年轻人熟练运用新科技,在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到有序推进长城、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等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研究取得新成果;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到大型中医药古籍整理保护项目《中华医藏》首批成果发布……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

  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

  “大家都说天津古文化街代表了天津的‘中式’元素。今天一看,这里的文化味、历史味和生活味让人感到厚重而新潮。”来自河北的游客杨小辰漫步在天津古文化街,不时举起手机记录着这片古街区的店铺和牌楼。

  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越来越多历史文化名城走向整体保护、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更多采用微改造的方法,下“绣花”功夫,在城市肌理与乡土脉络中,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对河北正定古城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

  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

  今天,河北正定古城展现北方雄镇风貌,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世遗之城”福建泉州讲述包容与开放的动人故事,八廓街见证西藏翻天覆地历史巨变……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

  位于江苏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指出。

  一架绣绷、一缕丝线、一枚钢针,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间小店里,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埋首锦缎,手指翻飞。8岁随祖母学针法,15岁受邀到苏州刺绣博物馆参与集体创作……从事刺绣30多年,卢建英的一双巧手几乎没有停歇。

  如今,卢建英的女儿潘乃舒也接过绣花针。提到苏绣传承,潘乃舒说,传统苏绣因其独特的手工技艺有别于批量生产的机绣,“其不变的本质就是匠心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一条大河沟通南北,一条视频贯通古今——

  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浙江杭州出发,穿过拱宸桥桥洞,又进入乌篷船,来到河南洛阳回洛仓,这是运河边古代粮仓的遗址,观众突然感觉像坐电梯一样快速下降,“掉”进了粮仓,现场一阵惊呼……

  “这是博物馆里最受欢迎的裸眼3D体验项目。”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5分钟的视频,千里运河画卷近在咫尺,两岸烟火气息触手可及,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全新生命力。”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原来我们每天喝的、用的水,有一部分是来自大运河!”在参加浙东运河博物馆组织的研学后,绍兴市紫薇小学六年级学生徐浩轩有了这个新发现,决定要努力保护运河。

  今年以来,浙东运河博物馆与绍兴的大中小学开启馆校合作,将馆内展陈和古运河场景有效融合,将博物馆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堂”,为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新载体、新平台。

  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文化遗产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走进江西景德镇,这里有“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盛,有“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的熙攘。

  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非遗传承人孙立新在向游客展示独特的手工制瓷技艺。在他手中,寥寥数笔,一两分钟的时间,一个生动的绘画作品就呈现在陶坯上,栩栩如生。

  “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考察调研时强调。

  如今行走在这座千年瓷都里,总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国画专业毕业的魏荣荣,让敦煌壁画上的人物“飞”到了小小茶碗之上;留学归来的吕雅婷不断改良设计和机器工艺,让制瓷工序繁琐的玲珑瓷实现工艺革新;90后小伙孟铃烁依托古瓷灵感研发各类文创产品,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这地方,打擂茶用的是花椒棒,吃米粉泡的是牛肉汤……”湖南常德河街的鸳鸯走马楼里,常德丝弦青年传承人李庭婷唱起《常德是个好地方》,闻声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3月19日到常德市考察调研。在常德河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坚持,也将一如既往坚持的事情。”说起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创新,李庭婷有讲不完的故事。

  面向年轻人,李庭婷将常德丝弦和长沙弹词、中国风流行音乐,甚至与粗犷的陕北说书结合,在社交平台广受好评;面向中老年人,武陵区文化馆开设3个常德丝弦班,国家级常德丝弦非遗传承人谌晓辉授课,人气很旺。

  更好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还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泼泼地融入时代,文化创造便汩汩而出——

  在广东,有1600多年历史的潮州古城保留着传统的社区结构、民俗民风,潮州菜、工夫茶、潮剧融于居民日常生活,“活态传承”中千年古城焕发新的生机;

  在山东,一座座乡村博物馆拔地而起,铁锹、草耙、扁担,学生体验用农耕工具种植庄稼,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在陕西,许多年轻人身着襦裙,头发用簪子高高盘起,流连于西安大雁塔下,中华传统服饰掀起流行热潮……

  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诗词热”兴起,传统文化点亮群众幸福生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

  近日,前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

  展厅里,一个奢华的铜鎏金底座上,放置着一件布满开片铁线纹的瓷器——这是青釉香水瓶。产自江西景德镇的瓷瓶传至欧洲后,由巴黎铸造匠改造成香水瓶。这种创新之举,在中法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屡见不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当地时间5月6日,法国巴黎爱丽舍宫。习近平主席将一本1963年版的《简明法汉词典》赠送给法国总统马克龙。马克龙总统送的,是一本1742年出版的《汉法词典》。

  习近平主席轻轻翻开书页:“非常珍贵,里面还有很多中国古籍的名字。”

  回望历史深处的泱泱文脉,亚欧大陆上的东西方文明互鉴,带来思想激荡,更拉近了心的距离。

  去年4月7日,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广东广州松园举行非正式会晤,循着《高山流水》悠远婉转的琴声,两国元首来到白云厅,听千年古琴奏千年绝唱,品千年茶韵论千年兴替。

  茶和天下。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武夷山正山小种……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习近平主席送出的国礼,正是一套富有福建文化特色的茶礼盒。

  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亲自担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华瑰宝名扬天下,把中国故事告诉世界——

  在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指着秦朝兵马俑自豪介绍:“这件文物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陕西。也是我的老家。”

  在湖北省博物馆,同外方领导人共同聆听曾侯乙编钟的悦耳之音。

  …………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福建福州东郊,鼓山之北,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便来到了草木繁盛、清凉宜人的鼓岭。

  “1992年,我邀请加德纳夫人访问鼓岭,帮助她完成了丈夫梦回故土的心愿。”2023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向在福州举办的“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强调:“希望大家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鼓岭故事有着跨越时代和地域的生命力。继续发掘研究这份历史文化遗产,向中外民众讲好鼓岭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鼓岭文化研究专家林轶南带领团队完成了“鼓岭家·谱”系统的搭建。如今,寻根系统基本涵盖了来过福州的美国传教士和商人,帮助更多中外家庭在寻根系统上追溯家族历史、接续友谊。

  目前,福州正在建设鼓岭故事沉浸式体验馆和鼓岭历史建筑展示馆,并将在馆内开设互联网寻根入口,方便海外侨胞查询家族信息。

  璀璨的中国文化遗产,正作为“外交使者”“国家名片”,日益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剪纸的精巧、茶艺的雅致、陶笛的悠扬……5月的黑龙江嫩江市,达子香花正漫山盛放。160名俄罗斯青少年及家长踏上这片芬芳的土地,借研学之旅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双方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项目,进一步释放两国文化合作潜力,共同开创中俄文化交流的新未来。”5月16日,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共同出席“中俄文化年”开幕式暨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专场音乐会并致辞时指出。

  绘画社活动中,俄罗斯青少年们为中国脸谱上色。勾画描摹间,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跃然纸上。

  “我们希望让俄罗斯的小朋友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指导教师徐伟说,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沟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指出“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真诚希冀,令现场中外嘉宾心潮澎湃。

  红海之滨,中沙联合考古队“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了考古实物资料;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中埃联合考古队让神庙实地景象和出土文物重现于世人面前……

  中国同各国携手,积极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

  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亲自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更加健全、保护对象更加丰富、保护制度更加有力,守护传承中华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中国,不断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共绘人类文明壮丽画卷!

  本报记者 张 贺 张 烁 郑海鸥

  (本报记者李卓尔参与采写) 【编辑:邵婉云】 新华通讯社出品

(责编:牛镛、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